新学期伊始,按照学校“传承中华文脉,上好育人第一课”活动要求,工学院认真组织部署,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入教学环节,开展了特色鲜明的第一课活动。
龚琴老师在《机械设计基础》课上,播放了《光影新生 — 非遗皮影活化与智能数字化创新传承》视频,生动展现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成果,并结合当前智能化数字化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,强调作为装备制造业未来主力军的学生,必须努力提升自身智能化、数字化素养,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,为行业进步贡献力量。
苏伟老师在《汽车故障诊断技术》课堂上,讲述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,那是是一部艰苦奋斗、创新自强的育人教材。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、从引进到自主研发,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,更培育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、开放协作的全球视野以及自主创新的民族志气。红旗等品牌承载着民族情感与文化自信,新能源汽车赛道彰显了绿色发展的时代担当。汽车文化融入社会生活,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守则、安全、可持续的现代价值观,成为激励新一代追求卓越、贡献强国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。

刘旭老师在《工业网络与组态技术》课上,以 “技术传承与文化根脉共融” 为主题,围绕文化与专业知识结合、依托资源拓展视野、非遗技艺融入实践三个方向,引入我国古代 “都江堰水利工程” 的系统思维、“活字印刷术” 的模块化理念,对比现代工业网络的拓扑结构设计与数据传输逻辑,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 “系统规划”“创新迭代” 等宝贵精神财富,建立专业技术与文化智慧的联结;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传统机械构件,博物馆中与工业发展相关的历史文物,同时播放专家讲解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的视频片段,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现代工业技术的启发意义;聚焦 “非遗技艺传承创新”,结合电气专业特点,介绍 “传统彩灯制作技艺”中的电路设计、“传统乐器修复技艺” 中的精密检测等非遗项目与电气技术的关联,课堂上组织小型讨论,让学生探讨 “如何用工业网络技术优化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展示”,如通过组态软件模拟传统工艺的生产流程,加深对非遗文化与专业技术融合的理解,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化认同。

李永清老师在《电子设备生产工艺与管理》课上,以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科学文化,科技报国”为主题,通过生动的图片、视频资料以及实物模型,介绍了古代四大发明、天文历法探索、中医理论体系下的针灸疗法、草药应用等特色治疗方法,讲述扁鹊、华佗、李时珍等名医的故事,学生们围绕“作为新时代的学生,我们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科学文化,为实现科技强国梦贡献力量”这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,许多学生表示以前对科学技术的了解较为片面,通过这次活动才发现原来中国有着如此丰富的科技遗产,这让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智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本次开学第一课,通过 “文化育人”内容的融入,使同学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,理解了专业技术与文化传承的内在联系,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化认同,工学院将鼓励老师们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探索 “技术 + 文化”的融合实践,达成 “以文化人、以技育才” 的教学目标。
工学院
2025.9.5